大连百傲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回应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其2023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工作函。公司解释了其主营业务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原因,指出这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调整、成本降低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增加。公司详细列出了近三年前五名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股票配资手机版下载,包括主营业务、经营规模和关联关系,强调客户结构变化是由于市场竞争和需求调整所致。关于境外销售毛利率高于境内,公司表示这与高端产品出口、美元结算的汇率优势以及对国际大客户较高的定价策略有关。此外,公司解释了存货量上升的原因,认为这是由于新增产能释放、销售策略调整以及部分产品需求旺盛导致的备货增加,否认了产品积压或滞销的说法。关于出售子公司沈阳百傲化学有限公司股权的进展,公司说明了出售原因、凯盛隆接手的理由以及相关款项的回收情况,确认不存在关联方资金占用。最后,公司阐述了跨界进入半导体设备业务的背景、合理性以及与苏州芯慧联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情况,强调了资金流向的正当性。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9373.68万元,占总成交额7.41%;游资资金净流入3826.18万元,占总成交额3.02%;散户资金净流入5547.5万元,占总成交额4.38%。 大象新闻记者 李玉波 今年“三夏”,我们已经走过了四市七县,讲述了10位人物在这个丰收季里的故事,展示了这些地方的“三夏”新变化,但我总觉得故事讲得不那么“美丽动人”,变化展示得不那么“气象万千”。我一直在郁闷和焦虑:“四季歌”怎么越来越难唱。媒体前辈们的“歌声”为什么美妙和响亮,以至于30年后,还让包括我在内的人,时时回味。 30年前的一条3分钟的片子 至今记忆犹新 1995年6月初,同样是火热的收获季,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一条3'06"的片子名为《农机千里走中原》。报道外省农机不远千里到河南收割小麦的消息,用简单明了的对话,展示外地机手和本地农民对这种方式的肯定,但记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通过深入采访,用实际情况说明,当时收割机数量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这种情况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才有了延续至今的全国性的跨区机收。应该说,从这条新闻开始,拉开了跨区收割的序幕,更是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农业战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条新闻也因此荣获1995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条片子,也是1998年刚入职的我,重点学习甚至背诵的片子,至今难忘。 而今,当时参与报道的媒体前辈或老师,大多已经退休或离开新闻采编岗位,我也过天命之年,为什么还是“五音不全”呢? 每每后方传来消息:报道没新意,故事不精彩,亮点不突出,表达不到位,总结成两个字:平淡。这,让我日夜忧思,好像面子和里子都掉麦田里了。 为自己想了好几个理由。一是跨区机收运行得越来越成熟了,从自发性到国家出台各项政策组织实施,再到如今合作社、经纪人队伍成主流,政府承担保障和服务职能,市场化的转变,让跨区机收更顺利。这就少了很多“新闻”。由此而产生了第二点,各类农机不断增加,技术性能、作业速度和质量逐年提高,“三夏”进度的加快,一些新闻很快就成旧事。三是自媒体的盛行,让更多人和事失去“新意”。四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拍摄设备和编辑软件的“智能”,也让我觉得越来越有点“赶不上趟”。 忧思之后的感慨 昨夜,重新回看这些天来的“产品”,忧思之后很感慨。说句题外话,我一直不接受“新闻产品”这个词,而坚称“新闻作品”,产品即有商业属性,主要目的指向经济效益;作品的核心要义归属艺术范畴,出发点重在情感及附加的社会影响。 回到正题,采访了这么多人物,体会了不少变化,怎么就不“热”呢?天气炎热抑制了我的能力?节奏加快打乱了我的思维? 都不是! 前面的四个理由也都站不住脚。 这个答案同样有四个确证。一是对河南的认识不够深,对河南农业的理解不够全,难以真正身处其中,还是一个看景的角色,所以不知其味。 二是对不断变化中的“三夏”少了一些好奇心,更多的是习以为常。所以难以观其变,察其意,进而临其境。 三是对快速推进的麦收,跟踪脚步有些慢,进而采访节奏乱,进而失其活。 四是对处于变革时代人物的心理变化缺少深入体会,进而失其新。 归根结底,就是缺乏穆青先生所体现并坚持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跟着人物奔波在田间,和他们一样顶烈日、踏泥土、扑灰尘、洒汗水,多在地头看收割机来来往往,种粮人匆匆忙忙,多在采访中,勤问、勤记,勤想,多在写稿和编辑中突出重点,聚焦亮点。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作品。 现在想来,我们采访的人物都很有特点,他们有的是种粮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从业者,有的是乡村干部、志愿者,有的是维修师傅、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还有的是农业人员、科技专家,不论在“三夏”中,在哪个“岗位”,尽心尽责,他们都说“今年麦收目前来看是少有的轻松和顺利”,但田野里的他们,没有人松劲。 我们没有很好地展现他们的劲头,不是因为没有,而是缺乏感受。记录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却没有挖掘背后的故事,采访了人物,故事的背后也未曾触及,编辑节目,最突出的内容淹没在“空镜”中。 为什么“新农人”让人羡慕,“田秀才”受到尊重,为什么“田管家”“土博士”成为名人,为什么秸秆和智能机械成新宠?知道并采访了这些人物,怎么没有通过采访给这些“为什么”一个精彩的答案呢? 结语: 回想30年前,媒体前辈们以《农机千里走中原》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改变,却没有止步,此后几年持续跟踪农机跨区机收所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推动这项工作不断完善。每每想起这些,真是汗颜。 发展中的河南会有不一样的“丰”景,壮大中的河南农业也会有不一样的成果,摘取果实的“新农人”也将有不一样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的素材,怎么用新媒体的语言讲好这些河南故事呢?抄用一段古文作答吧:“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从职业的角度,我个人的理解,微观上,要扎实深入采访,弄清楚事情的出处和缘由,然后再放下顾虑和得失之心,努力回答好“5个W”。宏观上,“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田间地头找答案”,虽然我很难站得那么高,但脚踏泥土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番外一 向采访《农机千里走中原》的前辈们致敬。 番外二 想得次数多了,好像有点明白。 番外三 明白了之后,还没想好怎么做。 番外四 用手机写下自己的胡思乱想,真累。 番外五 凌晨2点,睡觉,明天还得早起到农田里干活。 番外六 忘了告诉其他人,这个宾馆不提供早餐。 番外七 真想敞开窗户吼一嗓子:起床了,收麦去。 完结股票配资手机版下载 机收跨区农业河南三夏发布于:河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