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小额资金炒股,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报人;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校长,培养了邓颖超,许广平……; 她是总统府的机要秘书,袁世凯二儿子袁克定的倾慕之人; 她是叱咤商界的女富豪,白手起家,短短两三年便富可敌国; 她词作高产,文采斐然,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她一生未婚,晚年入佛,死后财产全部捐给佛寺…… 她的一生小额资金炒股,精采至极。她就是民国四大才女之首——吕碧城。 01胆识过人,第一位女编辑 1883年,吕碧城出生在安徽旌德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吕凤歧,光绪年间进士,母亲是继室,没有儿子,只生了四个女儿,吕碧城排行第三。 虽说家里只有四个女儿,但个个被培养得很好,长大后,吕碧城与姐姐吕惠茹,吕美荪被称为“淮南三吕”。 展开剩余91%小时候的吕碧城就聪慧有加,而且长相貌美,方圆百里闻名。9岁时,父亲把她许配给了同乡的汪家少爷。 然而,没等到吕碧城出嫁,父亲就因为生病撒手人寰,当时,吕碧城只有12岁。 孤儿寡母,家里又没有男丁,当时的宗法制度是女孩子没有继承权,所以族人霸占了她家的财产,还把母亲囚禁起来。 12岁的吕碧城,此时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她拿起笔,给父亲曾经的朋友、学生写信,包括时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 樊大人被吕碧城的胆识和文采感动,赶来救援,族人终于放了母亲。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过人的胆识,曾与吕碧城婚配的汪家胆怯了,他们觉得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以后势必难以管束,于是提出了退婚的要求。 在那个年代,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无奈,母亲只得带着几个女儿投奔娘家。 当时正是西方思想流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的时候,直隶总督袁世凯使教育家傅增湘兴办了天津女子学堂。 年轻的吕碧城深受这股风潮的影响,于是有了出门上学的念头。当她去征求舅舅意见时,舅舅却当面给她泼了一盆冷水,说她不守本分,不恪尽妇道:“ 女孩子学什么学?女子无才便是德!” 年轻的吕碧城愤懑至极,凭什么男人才可以出外求学,凭什么男人才可以抛头露面干一番事业,女人就只能等着嫁人,在家相夫教子? 嫁得好还好,嫁得不好呢?我学了那么多知识,可不是为了一生葬送在深闺院门中。 一气之下,她决定不再委曲求全,寄人篱下,第二天就收拾东西,逃离了舅舅家。 可是身无分文,怎么去天津呢?幸而在赴津的列车上,吕碧城遇到了佛照楼的老板娘,将她带到了天津,并给她提供住处。 得知舅舅署中方秘书的夫人住在当时“华北第一报”——《大公报》的报社里,吕碧城于是提笔写信给她,希望她能提供一点帮助。 这封信方夫人没收到,却被时任《大公报》总经理的英敛之看到了。英敛之对吕碧城的文采大加赞赏,决定亲自拜访她。 得知吕碧城离家的缘由,他对这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更为赞赏,不但请她到馆内居住,还特聘她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 因此, 吕碧城成了中国新闻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女编辑。 02大展拳脚,投身教育 到了《大公报》,吕碧城开始大展拳脚,她在报上屡屡发表诗词作品,格律谨严,文采斐然,深得文学界前辈的赞许。 她又连续在报上撰写了宣传女子解放与教育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她指出:“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妇以成家,即积家以成国";“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古之魁儒俊彦受赐于母教"…… 同时吕碧城还指出,维护旧礼法之人闻听兴女学、倡女权、破夫纲之说,即视为洪水猛兽,其实是为误解。 提倡女子教育,就是要通过新文化和新文明的洗礼,使旧礼教桎梏下的女子成为“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对于家,不失为完全之个人”的新女性,最终“使四百兆人合为一大群,合力以争于列强”。 吕碧城的这些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一时间,出现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从此,吕碧城在文坛上声名鹊起。 1905年夏天,大名鼎鼎的“女侠“秋瑾慕名前来拜访吕碧城。两人相会不足四天,却从此情如姐妹,订为文字之交,被誉为”双侠”。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当时人人自危,没人敢去给她收尸。是吕碧城冒着杀头的风险,设法把秋瑾的遗体偷出来掩埋。后来游杭州,又去拜谒了秋瑾墓,作文怀念。 在《大公报》的时间,进一步开拓了吕碧城的眼界。为了让世间女子都不再依附于男人,仰人鼻息,她决定兴办女学。 在英敛之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们找来赞助,于1904年9月,成立了“北洋女子公学”。吕碧城任总教习,负责全校事务,并兼任国文教习。 1906年,“北洋女子公学“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吕碧城提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 1908年,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招完全科,学制四年。同年夏天,由傅增湘提名,吕碧城出任该校监督,也就是“校长”, 成为历史上女性任此高级职务的第一人。 此后,吕碧城便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出了许多杰出的女革命家,如许广平、邓颖超、刘清扬、周道如等。 03百花齐放后淡然离世 1912年,辛亥革命开始后,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被暂封。 当时的吕碧城,在全国负有盛名,倾慕者众多,袁世凯二儿子袁克文就是其中一个。经袁克文推荐,吕碧城进入了总统府,担任机要秘书。 虽然接受了袁克文工作上的邀请,但在感情上,吕碧城始终不能接受他。她说:“ 袁家公子哥儿,只适合在欢场中偎红倚翠罢了。” 或许是受“退婚”风波的影响,也或许是能力强,盛名在外,吕碧城非但看不上袁二公子,当时世间男子,就没有几个她看得上的。 她说:“ 予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启超)早有妻室,汪季新(精卫)年岁较轻,汪荣宝(国会议员)尚不之错,亦已有偶。” 可能是她的托辞,为了不结婚,找了几个不相符的提出来。 此后的一生,吕碧城再也不谈感情,终身未婚。 在总统府工作一段时间后,吕碧城发现自己与袁世凯理念不符。袁一心称帝,走回头路,而吕碧城一心革新,向前走。 于是她果断离开了总统府,带着母亲离开北京,去了上海。 在上海,吕碧城弃文从商,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女性独有的魅力,她与外商合办贸易,在证券所做交易。短短两三年间,便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 有钱后,她豪不掩饰自己对华丽生活的喜爱,在上海静安路自建别墅,出则香车,入则豪宅,三五日一小宴,五七日一大宴,极尽奢华。 而此时的吕碧城,才三十多岁。对新生事物永葆热情的她,不满足于待在国内了,她要出国去看一看。 1918年,35岁的吕碧城踏上美国的国土,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同时她兼任《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她在美国看到的种种发回中国,让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 1922年,结束四年学业的吕碧城回到国内。短暂待了四年后,1926年,她再次只身出国,畅游欧美。 她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的《半月》杂志。 1928年,吕碧城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并在日内瓦断荤。此后,她决计创办中国动物保护会, 成为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 。 1930年,断荤两年的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从此开始译述佛经,编写了《观音圣感录》、《阿弥陀经译英》等著作,成为中国女性译述佛经第一人。 1943年,过了很久与世隔绝日子的吕碧城,在香港的家中留下一首诗: 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 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 半个多月后,她离开了人世,享年61岁。 去世前,她将全部财产20多万全部捐给佛寺,留下遗嘱:遗体火化后,骨灰和入面粉做成小丸,拋入海中,供鱼吞食。 第二日,随着骨灰合丸撒入碧水中,才女吕碧城传奇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回顾吕碧城的一生,有争议,有遗憾,让我尤为感动的是,她那颗永远热爱生活的赤诚之心,以及,为中国女性思想崛起而做的努力。 中国封建几千年,作为第一批新时代的女性,有摆脱桎梏的觉悟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她除了自身进步,为女性做榜样,更积极投身教育,促进女性思想发展。 她走出国门,为国内同胞带来更远大的见识;她叱咤商海,投身佛门,保护动物,翻译经藏…… 她的一生,不虚此行。 发布于:天津市 |